冬天來了,可天氣卻并沒有開始寒冷,樹葉還未落盡,蟲兒也還未完全絕跡。安靜的初冬陽光里染滿了濃濃的明黃,好像是為秋送行。
是的,是銀杏樹。馬上立冬的風將不再柔軟,一夜的冷風會掃去樹上的色彩,把所有生命的故事都封存起來,等待新一年再次開啟。而銀杏恰是此年故事后的歌聲,待到那獨特的扇形葉子退去,只剩下滿樹橙黃的果實,便開始安穩地睡去了。
很多人喜歡銀杏的果實,盡管成熟的銀杏果會有濃烈的臭味,但是人們會小心地搜集,然后剝掉臭臭的種皮,留下白玉似的種子,這便是白果。老北京人都熟悉,百無聊賴的冬天,在炭火上烀些白果,烤到種皮出現炭黃,挑出來剝去外殼,金黃的種仁軟糯冒著熱氣,熱乎乎的有些燙嘴,卻十分入口。白果的味道有些苦,但這樣的苦味卻極配合冬天的冷,仿佛敲打了一下我們的味覺——不能這樣膩歪著了。
銀杏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植物,它的祖先早出現在古生代的石炭紀,即距今3億年左右。在石炭紀陸生植物大繁榮的時代,銀杏的祖先已經演化出和現生銀杏非常接近的形態了。二疊紀大滅絕之后,曾經在石炭紀繁榮的蕨類木賊類大量滅絕,讓銀杏這種具有種子的裸子植物獲得大發展,在整個中生代,銀杏家族也是“人丁興旺”。然而白堊紀后期的大滅絕,讓眾多動植物物種走到了盡頭,曾經和銀杏一起繁榮的恐龍就在這次大滅絕中成為了化石。大多數的銀杏類植物也成了石頭上的標本,只有少數銀杏類植物依然存活。新生代的氣候變化巨大,漫長的冰期讓眾多裸子植物敗在了冰川之下,銀杏也難逃厄運,后殘存的擬銀杏也從地球上消失了。歐洲人從發掘的化石中認識了銀杏和它曾經的家族,卻并不知道在遙遠的東方,這種長著奇特扇形葉子的遠古植物,依然還在延續。
在中國,也不知道是誰先發現了銀杏,人們喜歡銀杏的長壽,便把它移栽在廟宇中。在南北朝之前,古籍中幾乎沒有提及銀杏,僅在漢畫像石上有些類似扇形葉片的樹的形象。隋代開始,銀杏的記載漸漸多起來。古人稱銀杏作“枰”,到了唐代,銀杏漸漸成為廟宇中常栽植樹木,它的超長壽命,深得人們的敬重。然而中國人遍植銀杏,北及東北,南至兩廣嶺南,卻很少人見過野生的銀杏樹。直到近代人們真正開始科學地關注這一樹種時,才在浙江的天目山發現幾株年紀已經千年的野生銀杏。之后又有野生銀杏樹陸續被發現,它們也大多年入古稀,而身邊并沒有多少可以延續的小樹。
銀杏的適應能力異常強健,耐低溫耐干旱耐貧瘠,甚至在極端環境下也能得以存活。但銀杏傳播種子的能力卻十分有限。因為銀杏樹形巨大壽命也很長,掉落在母株附近的種子發芽之后沒有辦法熬過“長壽母親”的樹蔭,只能枯萎。而除了人類,又少有其他動物會吃銀杏的果實。這是因為銀杏的外種皮不但黏臭,還具有較強的酸性和毒性,皮膚過多地接觸還會引起過敏和腐蝕。于是,銀杏的果實自然掉落后常常只會原地腐爛,直到堅硬的種子裸露之后才會有鳥獸觸碰。也正因如此,自然中的野生銀杏數量稀少且年事已高。
可再堅強的生命總有走到終點的一刻,只有種子才能延續一個種族的生命。倘若銀杏沒有遇到人類,恐怕這些殘存的野生銀杏也終將敵不過歲月而滅絕。一線生機出現在人的身上,這種原本與銀杏毫無交集的生物,發現了即將滅絕的銀杏。人們喜愛銀杏的種子也喜歡它在秋天終了之后的一樹金黃,于是銀杏重新繁榮起來,跟著人類的腳步遍布世界……銀杏樹,銀杏樹價格,江蘇銀杏樹價格,美國紅楓
|